“鹦鹉学舌”即仿说行为指的是孩子重复他听到的话。有仿说行为不一定就说明孩子患有自闭症,但是仿说可以算是自闭症的一个经典标志。
婴幼儿学习语言都经历过“鹦鹉学舌”的阶段,先模仿别人的语音、语调、词汇,然后发展自己的语言,这是每个人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。但是如果孩子早就过了婴幼儿阶段,还在“鹦鹉学舌”,是怎么回事?
大多数自闭娃的语言能力不足,想说话,但不会自己组织语言,怎么办?借别人的!于是就出现了仿说。
1、立即仿说
立即仿说是指孩子重复你刚刚说的话,或者他刚刚听到的话。对于很多孩子来说,立即仿说代表一个发展阶段。
在这个阶段中,孩子开始懂得语言的用途,但是不能“解码”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,也无法对这些“密码”给予回应。
通过重复你的话,他在向你传达这样的意思:“我很想参加谈话,也想明白你说的是什么,但是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。我攒足了力气,也只能重复。“
2、延迟仿说
孩子重复他以前听到的话,可能是上周,也可能是去年的某个场景,或者是昨天晚上他父母吵架的话。
有时孩子不断重复动画片里的的某段台词,电视里的广告词,甚至上个月在机场里听到的航班信息。
仿 说 的 两 面 性
1、仿说是好事
仿说代表了孩子可以说,他有一定的语言能力。孩子听得准确,还能复制出来,证明他有良好的听力和模仿能力。
延迟仿说表示孩子长期记忆力好。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把大段的台词一字不漏地背出来? 几年以后想背还能再说一遍?*重要的是,仿说代表孩子有沟通的愿望,他在努力!
2、仿说也是坏事
孩子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语言,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,经常让别人摸不到头脑。他们只是在“说话”,并不是在“沟通”。
另外孩子经常重复仿说,会让周围的人很抓狂。比如一个孩子在家,突然仿说自己两天前在学校听到的话:"不许摔门,不要撞墙!” “不许摔门,不要撞墙!““不许摔门,不要撞墙!”。。。当他说到三十遍的时候,家长简直自己要去撞墙了。
如何正确对待仿说
01先破再立:
首先把大段仿说的语言分解成小块,增强理解,然后重新组合。
比如孩子不停说“打开柜子拿出饼干打开抽屉拿出勺子“,家长需要分别演示每个步骤:
“打开柜子”,
“拿出饼干”,
“打开抽屉”,
“拿出勺子”,
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,帮助孩子理解。
之后还可以把物品换位,再次排列组合,确保孩子的理解正确,比如改成 “打开抽屉,拿出饼干;打开柜子,拿出勺子”等等。
02、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增加理解力:
孩子持续仿说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能力没有跟上,也就是没明白你的话的意思,通过照片,实物,录像等渠道,只有理解力增强了,孩子才能建立主动自然语言。比如理解颜色,可以用实物和文字来辅助。
03、遵守“少即是多“的原则
多鼓励结构简单的功能性的语言。哪怕语法不对,磕磕绊绊,词序颠倒都没关系,只要是有意义的沟通。
功能性的语言不在句型有多复杂,词汇有多丰富,有效的沟通有时连话都不需要说。我非常理解大家盼孩子说话的心情,能说三个字?了不起!能说八个字?**应该开派对庆祝!孩子的语言出来了,恭喜!代表他进入到下一个阶段。这个阶段我们兴奋之余,还要保持冷静,仔细听他说的什么,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。
04、避免冲动地替孩子讲话:
孩子在重复你的话的时候,其实是在分析、处理信息。请耐心等等,多给他一些时间。不要一着急全替他说了,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。
05、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
比如老师常说 “好棒,明明!” 你会发现孩子重复 “好棒,明明!”
这种情况下,老师可以把名字去掉,改用拍肩膀,微笑等方式来赞扬。
告别时,可以把 “再见,明明!”改成 “再见!” “下次见!”
06、练习初期,避免问句
看到孩子伸手够火车,如果你问“你要玩火车吗?” 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”你要玩火车吗?” 这时候你应该示范:“我要火车” 。
对于程度高一些的孩子,可以采用选择问句:“你要火车还是飞机?”如果孩子伸手拿飞机,你示范说 “我要飞机”,等他重复 “我要飞机”,然后再把飞机给他。
07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,在同一水准示范
也就是说,按照你期待孩子讲话的方式来示范语言。举例:
妈妈:“你吃苹果吗?”
孩子: “你吃苹果吗?”
妈妈从孩子的视角示范:“我要苹果”
孩子重复“我要苹果“
妈妈把苹果给他
注意:妈妈没有说“你要苹果”,而是说”我要苹果”,这样做的目的是当孩子仿说的时候,我们正好提供了他要说的话。
08、台词的辅助与淡出
比如开始练习问句时,你提出问题,不要等孩子仿说,马上把答案连着一起说出来:
"你要吃饼干吗? 要!"
(这个“要”是辅助,以后逐渐淡出)
"你要吃饼干吗? Y...." (不说“要”这个词,只说提示音)
“你要吃饼干吗?(不发音,只给予“要”的口型提示)
以此类推,逐步淡出台词辅助,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回答“要”。